130集130个瞬间 ——《档案》推出微型重磅纪录片!
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12月24日,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档案》栏目,隆重推出具有大体量、大跨度的系列微纪录片《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该片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策划、北京卫视频道中心《档案》栏目承制。
《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130集的体量、近1000分钟的总时长、延续4个多月的播出时间,呈现毛泽东一生83载传奇岁月。如此大体量、大跨度系列文献片,在当下极为稀缺。
·微型重磅: 小切口大主题、紧扣当下热点
《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共130集,每集约8分钟。节目以“人民的领袖”作为核心主题,根据时间线索,依据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130个瞬间构建全片,细述每一个瞬间背后的故事和产生的背景,以瞬间强化主题、铺陈篇章。纪录片每期设立一个核心区,那里会有一样道具、一份档案、一张照片……观众熟悉的《档案》的讲述人,将继续为观众穿针引线,结合图片、影像资料、历史文献等,以生动的呈现带领观众、跨越时空,走进历史深处,靠近伟人的思想与生活。
微型纪录片的首集聚焦的是一张老照片,据该片总导演郝霖介绍,接下来的几集会依托一张世界地图、一封信、两棵板栗树等,自然牵出历史的脚步与主人公的命运。微型纪录片通过130个小切口视角,重现的是鲜活过往,紧扣的是当下热点,尤其是年轻人关心的家国大事。比如,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严治党等。纪录片利用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表达、年轻的语态,打通古今、勾连当下。
就目前播出来看,本片创作上突破明显,《档案》团队结合历年来重大题材理论文献片创作经验,大胆突破了传统文献片的叙事架构和语态。讲述模式更是以历史定格、瞬间凝望来开启,有温度的生动故事化作核心,覆盖全媒体传播成为方向。锁定图片、文献、影像等载体中的关键细节和高光时刻,精准剖析、见微知著、厚重不沉重,形散神不散,实现了主题主线文艺作品创作的有效探索创新!
·金牌团队: 举重若轻背后是负重前行
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档案》,一向以“沉甸甸”著称——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优秀电视栏目、民族团结进步奖等众多国家级奖项,更有“重大题材看档案”、“学五史看档案”的美誉。
《档案》的拍摄手法、风格甚至讲述人,深得观众喜爱,并时时引来热议。此次,《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将“微型”与“重磅”的巧妙结合,看似“举重若轻”的背后,正是《档案》这支“金牌”纪录片创作团队,长期以来通过多部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作品的创作而积累、沉淀下的坚实基础与专业底色。
《档案》栏目成立于2009年,是北京卫视金牌历史讲述类栏目,承制了不少大型历史纪录片作品。14年的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不论是在专家、档案、历史影像等资源的储备方面,还是在历史题材的解读,政治导向的把握,故事化、视觉化的能力,以及全媒体运作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经验,掌握了大量资源。
《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从立项、前期调研、脚本创作、拍摄、后期制作、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大办审核到开播与观众和网友见面,历时一年多。
·护航专家: 权威专家、毛泽东唯一嫡孙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副书记、总编辑徐滔,经常反复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你的每一句话都要对历史负责,你讲的每一个故事都要对历史有所敬畏。《档案》团队严苛遵守这一原则,秉承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同时,请来权威专家团队为创作护航。
《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的总顾问,一位是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研究员陈晋;一位是毛泽东唯一嫡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毛新宇……
·全媒体矩阵: 400余万粉丝到位、热议话题袭来
《档案》幕后制作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六七岁、藏龙卧虎的团队。他们精心打造了全媒体平台,在抖音更有400余万的粉丝平台,在同类节目中处于领跑地位!
此次《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的130个瞬间》,正是为全媒体传播而精心打造。纪录片在北京卫视播出的同时,还在学习强国、微博、微信视频号、北京时间、抖音、快手等平台同步推出。
———— END ————
“进京赶考”路上,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档案》今晚为您揭秘!
1949年3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进驻北平。由此,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的大幕就此拉开,毛泽东也将这段旅程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毛泽东为何将它比做“赶考”?在短短两天的进京路上,这中间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档案》2024全年策划第一波,在进京赶考75周年之际,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泸州老窖1952特约播映的《档案》特别推出《75年前的那个三月》系列节目,带您重温75年前的那次“赶考之路”。
香山,成为了中共中央驻地的最佳选择!
1949年3月初,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在这里,毛泽东做出了一次意义重大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理论,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依照会议制定的发展方针,党中央决定顺应历史潮流,拟于3月23日启程,进驻北平。
那么,中共中央机关在北平的驻地该如何选定?有着“中共特工之王”之称的李克农力荐香山,还专门从东北野战军那里借来精兵强将驻守。北平解放后,国民党的特务虽仍在北平城中活动,但香山远离市区,因此,选择香山作为中共中央的临时驻地,安全会得到极大的保证。北平的选址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300公里外的西柏坡,迁平的工作该如何部署呢?
“赶考路”上,毛泽东反复提起“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1949年3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在著名的"赶考对"中,毛泽东提到过一句话,就是"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而这句话也在接下来"赶考路"上反复被提起。3月24日中午,毛泽东一行人抵达了保定。打前站的同志和冀中军区党委的负责人早已在城外等待,安排好了午餐,都是保定本地特色的饭菜。
但面对丰盛的饭菜,毛泽东和其他几位书记们却是迟迟不肯动筷子。在吃饭期间,毛主席就提到了李自成的问题,说我们不能学李自成,李自成进了北京后骄傲自满,贪图享乐,最后就丢失了政权,甚至他自己的生命也没有保住。随后,正当中央领导准备离开继续赶路的时候,冀中公安局的负责人前来报告,说街上有人认出了主席和朱总司令,车队出发前是否要净街,停止一切行人通行?毛泽东和周恩来会如何回答呢?究竟是出了什么事,当地的同志才会“出此下策”?
中央机关车队为何在涿县吃了“闭门羹”?
中共中央机关一行人离开保定后,傍晚时分抵达了进京前的最后一站——河北涿县。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中央机关车队刚开到城门口,就吃到了“闭门羹”。当时,两名战士拦住了车队,严肃地说没有领导的命令,就是毛主席来了也不能开门。原来,涿县的领导为更好地迎接中央领导的到来,特地命令严防城门,守城的哨兵皆要荷枪实弹,保障城内安全,没有命令,任何人不得入城。
车队抵达驻地后,涿县的工作人员给中央领导们准备的是一锅鸡蛋下面条。据说那一天,毛泽东和几位中央领导人吃得都非常痛快。当晚,叶剑英与滕代远等人坐着火车来到了涿县,汇报了中共中央进驻北平的具体安排。此时,距离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只剩下最后一段路了。那么,在这短短60公里的路程中,迎接中央迁平组织委员会又做出了哪些周密的部署呢?
今晚21:35,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泸州老窖1952特约播映的《档案》即将播出《75年前的那个三月》第三集,敬请关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