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共有多少个国家?
欧洲有多少个国家似乎只需要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其实还真有可说的。可能大家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于是很多人可能直接脱口而出一个答案,但没想到另外一个人却给出了另一个不同的答案,于是争议就产生了。那么为什么产生争议呢?难道欧洲有多少个国家不该是一个明确的答案吗?事实上出现争议一点不意外,因为欧洲有多少个国家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首先有些国家是跨洲国家,那么关于欧洲有多少国家的问题就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了:是只要有一部分领土位于欧洲就计算在内呢?还是要大部分领土位于欧洲才计算在内呢?况且俄罗斯这个庞然大物又算怎么回事呢?要知道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可是位于亚洲啊。跨洲国家的存在是导致争议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导致争议的原因是对”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方式。什么是国家呢?目前全世界一共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其中有195个是联合国公认的主权国家,而剩下的则是地区。然而有时情况会比较特殊:科索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科索沃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承认这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和不承认的几乎是一半对一半,由于在不承认的国家中包括我国和俄罗斯这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以科索沃目前并不是联合国所认可的独立主权国家。乌克兰内战中宣布独立而未获国际社会承认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的情况也与科索沃类似,像这种拥有实际上的独立地位而未获国际公认的情况称之为政治实体。整个欧洲政治格局就是由国家、地区、政治实体三种不同形态的主体组成。为什么我们要先明确国家、地区、政治实体三者之间的区别呢?这是为避免将地区和政治实体错误统计到国家的范畴之内。
欧洲全称“欧罗巴洲”,面积约为1016万平方公里,与我国的面积相差无几,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人口约7.5亿左右,居各大洲第3位,仅次于亚洲和非洲,其中99%以上人口属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信奉基督教,但分别属于基督教内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波黑、阿尔巴尼亚等国境内的人口则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欧洲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中90%以上语言都是以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为基础构成的。欧洲的语言分属印欧语系、突厥语系、乌拉尔语系,其中印欧语系居民占全欧总人口的95%,但印欧语系内部又分为日耳曼、拉丁、斯拉夫、凯尔特、希腊、波罗的海等不同语族。亚洲内部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等几大地理板块,欧洲也存在与之类似的内部地理区域的划分,不过欧洲内部的地理区域划分在历史上频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冷战时期以意识形态作为划分东欧与西欧的标准,因此冷战时期的”东欧“这一概念是指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八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本来同样在欧洲东部拥有广袤领土的苏联却不被算在东欧的范畴,甚至不被西方国家视为是欧洲的一部分;冷战后”东欧“的概念被”中东欧“替代,而所谓的”中东欧“这一概念既包括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传统的东欧国家,也包括冷战后新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黑山、塞尔维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后来哥伦比亚大学又提出了所谓”东中欧“概念,这一概念在”中东欧“16国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奥地利、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此后欧洲内部的地理区域划分标准几经变更,目前国际上一般将欧洲分为东欧、中欧、西欧、南欧、北欧五大区域。
现在”东欧“这一概念在地理上大体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以及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为什么我要说是大体上指呢?因为如果我们仔细留意欧洲地图就不难发现: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哈萨克斯坦绝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在国际上一般也被视为是一个中亚国家,然而哈萨克斯坦西部有一小片领土延伸到了乌拉尔河以西的欧洲地区,按说这里也该算是欧洲东部地区。与哈萨克斯坦情况类似的是同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这两国绝大部分国土位于高加索山脉以南的亚洲,但其最北部地区一直延伸到了高加索山脉以北的欧洲。由此可见”东欧“这一地理区域实际上覆盖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十个国家的国土。中欧是指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八个国家。”西欧“一词有时被用来泛指包括德国、瑞士等在内的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过作为地理概念的狭义”西欧“是指欧洲西部濒大西洋地区及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七个国家。南欧指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包括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北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17个国家以及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领土。北欧指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附近岛屿,包括冰岛、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五个国家。我们现在如果按最宽泛的标准:只要有一部分领土位于欧洲就计算在内,那么整个欧洲一共有冰岛、挪威、瑞典、芬兰、丹麦、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安道尔、西班牙、葡萄牙、摩纳哥、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德国、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俄罗斯、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48个独立主权国家。尽管这48个国家都至少有一部分领土位于欧洲,但哈萨克斯坦绝大部分领土都位于亚洲,而哈萨克斯坦自己在外交立场上也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中亚国家,所以国际上一般不将其视为欧洲国家。剩下的47个国家中俄罗斯、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这四个国家在自己究竟是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的身份定位上都或多或少有些尴尬。
如果我们从俄罗斯的国土分布格局来看:俄罗斯广袤的国土有四分之三左右都分布在亚洲,欧洲部分只占俄罗斯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那这么看来俄罗斯似乎应该是一个亚洲国家啊,然而事情没这么简单:俄罗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欧洲部分的领土上,经济中心和主要的工业基地也位于欧洲,首都莫斯科以及圣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布在欧洲。俄罗斯的历史起源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东扩张的历史,可以说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在欧洲。在东方国家眼中俄罗斯属于广义上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圈的成员,其民族传统是西方式的。这么看来俄罗斯似乎又该是欧洲国家,然而在国际政治中俄罗斯却被排斥在欧洲主流体系之外。今天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明确的:与美洲以大西洋为界、与非洲以地中海为界、与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为界。然而历史上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其边界外延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而“欧罗巴”一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欧罗巴指的是希腊本土,后来才把爱琴海诸岛包括进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欧洲的范围一度向东延伸包括了如今被归入亚洲的小亚细亚等地。显然这时的欧洲与其说是一种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腊文化的地区。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顿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这一观念一直维持到17世纪。如今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一地区与西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由于俄罗斯在历史上曾被蒙古人征服,加之独特的东正教信仰体系以及苏联时代的意识形态分歧使西欧各国对俄罗斯的印象始终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俄罗斯的国徽上绘制的是一只双头鹰,寓示着俄罗斯地跨东西方两大洲的地理格局。实际上这种独特的地缘区位也塑造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精神——你很难说俄罗斯是一个东方国家,因为其种族、宗教、历史、文化中的东方基因都是极其微小的;可你也很难说俄罗斯就是一个纯粹的西方国家。三百多年前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实行过全方位的西化改革,然而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区位和人文历史使其在欧洲一直保持着独立独行的状态,以致于迄今为止仍有不少西方国家将俄罗斯视为具有蒙古血统的“白色鞑靼”,更何况彼此之间还存在着现实利益层面的纠葛。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恐怕仍将维持目前这种不东不西不欧不亚的状态。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亚、欧两洲的国家——其国土由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又名安纳托利亚半岛)和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区共同构成。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约占土耳其国土面积的96.9%,位于欧洲的东色雷斯地区约占土耳其国土面积的3.1%。尽管俄罗斯绝大部分领土也位于亚洲,然而俄罗斯绝大多数人口都分布于欧洲,俄罗斯的主要经济地带以及首都莫斯科等主要城市位于欧洲,俄罗斯的历史起源于东欧平原的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属于基督教文明圈。相比之下土耳其绝大多数人口都分布于亚洲部分的领土上,土耳其自称是突厥后裔、信奉伊斯兰教,总之土耳其从哪儿看都不像是一个欧洲国家。事实上国际上一般也都把土耳其划入亚洲国家的范畴,然而土耳其人自己对亚洲国家这一身份定位却并不一定买账:亚运会的比赛土耳其就不参加,亚洲杯上也见不到土耳其的身影,因为人家加入了欧足联,所以踢欧洲杯去了。那么为什么绝大部分国土位于亚洲、绝大多数人口分布于亚洲、首都安卡拉位于亚洲、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老爱和欧洲扯上关系呢?别看土耳其的欧洲部分领土之战国土总面积的3%左右,然而就在这3%左右的领土之上却坐落着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是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土耳其也定都于此。当时的土耳其可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超级大帝国,疆域超过了1000万平方公里。由于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位于欧洲,因此当时奥斯曼帝国也曾一度被视为是一个欧洲国家,况且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也积极介入欧洲事务——通过与法国结盟制衡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由此深深介入到欧洲地缘政治之中。1923年10月3日时任土耳其总统凯末尔正式将国都迁往安卡拉。至此土耳其已完全形成了绝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绝大多数人口位于亚洲、首都位于亚洲的格局,然而土耳其人在心理上更愿向欧洲靠拢: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废除了伊斯兰教法规,以欧洲国家法律为蓝本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三大法典;建立世俗学校,规定学校必须加强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和民族意识教育,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文字改革——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抛弃封建时代装束,改用西装。可以说土耳其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以欧洲为发展蓝本并努力追赶欧洲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土耳其在心理认同上无疑是向欧洲倾斜的。土耳其这种心向欧洲的情结的最佳体现就是持续数十年的入欧之路:从1963年起土耳其就对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提出了申请加入的愿望,然而几十年过去后冷战时期东欧阵营的国家纷纷加入欧盟,甚至连全部国土都位于亚洲的塞浦路斯都加入了欧盟,可土耳其还始终只是一个候选国。
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尽管绝大部分国土位于亚洲,可在苏联时代都与欧洲有较深的政治经济联系。和土耳其一样:这两个也加入了欧足联。尤其是格鲁吉亚是中东地区为数不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在社会文化上也与欧洲接近。目前格鲁吉亚的外交路线基本是向西方倾斜的——以加入北约和欧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前苏联在高加索地区另一个加盟共和国的亚美尼亚的情况类似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完全没一寸领土是位于欧洲的,但亚美尼亚与欧洲无论是在经济上或是人文上都更为接近,可以说在心理认同上是倾向于欧洲的,同样亚美尼亚也加入了欧足联。还有一个国家和亚美尼亚一样全部领土都位于亚洲,然而这个国家却加入了欧盟——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境内主要有两大族裔:希腊裔占77%,土耳其裔占18%。目前塞浦路斯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北部的土耳其裔在土耳其的支持下建立了全世界只有土耳其承认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目前加入欧盟的实际上是南塞浦路斯——尽管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亚洲,然而以希腊族裔为主的人口结构使其在心理上更接近于欧洲。之所以出现如此错综复杂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欧洲“一词作为政治概念、经济概念、人文概念和地理概念时其实是各具含义的,尽管这几层含义彼此之间有一定联系,但绝非完全一致。作为政治概念的欧洲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欧盟;作为经济概念的欧洲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欧元区;作为人文概念的欧洲是囊括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国在内的,但将土耳其排除在外,至于俄罗斯就有点不清不楚不尴不尬了;至于作为地理概念的欧洲就是指的被大西洋、地中海、高加索山脉、乌拉尔河、乌拉尔山脉等地理屏障所包围的这片区域。前面已提到作为地理概念的欧洲囊括了48个国家的领土。那么作为政治概念的欧盟和作为经济概念的欧元区有多少个国家呢?欧盟现有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塞浦路斯、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28个成员国。当然英国已宣布脱欧,但在脱欧手续完成之前暂时还算是欧盟的成员国之一。我们可以看到欧盟作为一个组织实际上只囊括整个欧洲地理范围之内不到六成的国家,同时还囊括了欧洲地理范围之外的塞浦路斯。经济上统一使用欧亚的欧元区则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19个成员国。
北欧如何从3个国家变成5个国家?北欧一千年来的血腥历史
北欧地图
说到丹麦、挪威和瑞典这3个国家,大多离不开高福利、生活好与“乌托邦”这些话题,而且她们是关系非常好的友邦。不过,正如英国作家切斯特顿所言:“圣经叫我们爱邻舍,也叫我们爱敌人,应该是因为他们通常是同一群人。”
包括丹麦、瑞典与挪威王国在内的北方领土地图
作为邻国,其实她们之间少不免有一段血腥的历史。
北欧地图
壹
维京之后:北欧三国内乱四起维京时代结束后,北欧三国都陷入内乱之中。
维京
在挪威,虽然国家在公元872年已经统一,但国王一直未能订立清晰的继承法,继承者有时是依靠贵族的支持,有时是凭力量夺位。发生争议的时候,甚至会有数人分享权力。
挪威地图
1130年,挪威国王“十字军战士”西居尔一世逝世,引发起西居尔的儿子马格努斯和西居尔的弟弟哈拉尔之间的继承战争。战争未有随两人过世而终结,因为他们的子孙总是继承了他们的未竟之志,结果内战竟然持续足足100年。终于,在1240年,于哈康四世的领导下,他的对手在战事中阵亡,其他贵族的叛乱亦一一被平息,内战才告结束。哈康四世在天主教廷的支持下,采纳了其他天主教国家所使用的长子继承法,终于为继承权纷争划上句号。
1219 年的北欧
至于瑞典,也同样处于数个家族争夺王位的时期。1125 年,瑞典国王小英格逝世,丹麦王室阿斯特里德松家族的马格努斯一世和斯渥克尔一世一同称王。虽然马格努斯在1134年的内战中战死,但斯渥克尔却未能巩固家族的权力。他在1156年被刺杀以后,另一家族的埃里克获贵族选为艾里克九世,斯渥克尔家族和艾里克家族长期的权力斗争和王位继承权之争由此开始。1250年,在斯渥克尔和艾里克两个家族都绝嗣后,比耶博家族的瓦尔德玛凭借与两个家族都有血缘关系,获选为瑞典国王,才把国家重新统一。
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
尽管这段时期的瑞典内忧不断,但每任国王都会视对外扩张为“政绩”,因而未有停下扩张的步伐。瑞典的势力范围于是扩张至诺尔兰(今瑞典北部)及芬兰的沿海地区。14 世纪初,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更继承挪威王位,虽然他在1364年被篡夺瑞典王位,但他留下的血脉依然影响深远。
现在的北欧五国
而在丹麦,反倒在12至13世纪拥有一段相对统一的时期,因此得以用其称霸海洋的传统,把波美拉尼亚(今德国及波兰北部)和爱沙尼亚纳入其统治之下。虽然王位没有太大争端,但国王却与贵族与教会关系恶劣,王权、教权及地方权力之间的拉扯,最终在13世纪末导致王权没落。
波罗的海
在克里斯多夫二世在位时期(1319-1332),王权跌至最低点,丹麦爆发多次农民起义,教会和贵族又豁免缴税,导致国家濒临破产,国家大部份领地都由地方领主全权统治,国王毫无实权。克里斯多夫死后,更有八年的时间王位悬空,各领主直接统治国家。
北欧
1340年,摄政贵族的头领格哈德三世被杀,克里斯多夫的儿子瓦尔德玛四世趁机回国,获选为王,他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重新征服全国国土,地方分治的局面才告一段落。
北欧地形图
贰
改变北欧的女子:玛格丽特
瓦尔德玛四世身后留下两个女儿,梅克伦堡公爵夫人英娥柏格和挪威王后玛格丽特。当时在丹麦,虽然女性并无继承权,但她们的儿子仍可继承王位,而且最终是由贵族选举决定。
玛格丽特
尽管如此,玛格丽特在1375年,趁瓦尔德玛刚刚逝世,乘近水楼台之机,抢先要丹麦贵族选其五岁的儿子为丹麦国王奥拉夫二世,玛格丽特成为摄政王后,掌握实权。加冕大典上,玛格丽特更坚持为奥拉夫加上“瑞典真正王位继承人”的头衔(被篡位的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是奥拉夫的爷爷),以图染指瑞典国土。
波美拉尼亚的历史边界(黄线)与今天德国和波兰的边界。
5年后,奥拉夫的父亲,挪威国王哈康六世逝世,丹麦国王奥拉夫继承王位。
玛格丽特掌政期间,把丹麦和挪威两国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更把先前丹麦内乱时期失去的最后领土都成功收复服。1387年,17岁的奥拉夫急病去世。
玛格丽特掌政期间
虽然失去作为国王的儿子,一般代表着同时失去摄政的合法性。不过,玛格丽特凭有目共睹的治国才能,竟让丹麦和挪威的贵族破例,将其再次选为摄政。
丹麦、挪威和瑞典
叁
对抗汉森同盟:卡尔马联盟成立
汉萨城市与贸易路线
同一时间,瑞典则陷入内部分裂之中。自马格努斯四世被推翻后,贵族把阿尔伯特推上王位。但是,来自梅克伦堡的阿尔伯特,极度偏袒德意志人,在瑞典各地都任命德意志官员,导致瑞典上下非常不满。
丹麦-挪威联合王国国徽
1388年,阿尔伯特下令收回部份贵族领地,终于令各地领主按捺不住。瑞典议会向玛格丽特求助,更把她选为“最高领主及统治者”,并且接受她所钦点的任何继承人为国王。次年,阿尔伯特兵败被俘,玛格丽特正式把瑞典纳入其统治之下 。
斯堪的纳维亚地图
这时的玛格丽特,始终需要为她的大帝国找来一个继承人。她自己没有子嗣,于是选择了姐姐的外孙,8岁的埃里克,将他收为养子。1389年,他获选为挪威国王埃里克三世。1396年,丹麦和瑞典也正式册立其为丹麦国王埃里克七世和瑞典国王埃里克十三世。
丹麦-挪威联合王国
12-13世纪中欧的神圣罗马帝国与条顿骑士团诸城市之间形成了商业、政治联盟汉萨同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汉萨一词,德文意为“商会”或者“会馆”,最早是指从须德海到芬兰、瑞典到挪威的一群商人与一群贸易船只。宗旨从镇压海盗、打击掠夺行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税等保护商业的行为转至在海外扩展商业势力,垄断商业利益,压制来自同盟外的城市。14世纪晚期—15世纪早期达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
汉萨同盟的主要贸易路线。
当时,丹麦、挪威和瑞典的共同敌人都是汉萨同盟及德意志地区对斯堪的那维亚经济的影响。1397年,埃里克的三国加冕大典在瑞典的卡尔马举行,这个北欧三国的联盟,因此称为卡尔马联盟。
卡尔马联盟1400年
不过,玛格丽特继续掌有实权,即使艾里克成年后依然如是,直至玛格丽特在1412年逝世,终年59岁。她被视为北欧其中一位最伟大的“君主”,把北欧三国联合为一个强大的整体。虽然她在生时所使用的头衔都十分含糊——在早期所用的是“全丹麦王国的最高领主和守护者”,之后却只称“摄政”——但无论如何,当现任丹麦女王玛格丽特在1972年登基,成为丹麦史上第一位正式继承王位的女性时,她特地选择了“玛格丽特二世”这称号,并把玛格丽特王后称为“一世”,以示承认其君主地位。
丹麦-挪威王国的弗雷德里克四世徽号(皇家徽号)
至于埃里克,由8岁即位开始,就受到最好的教育,被培养成为全北欧的统治者。1429年,他在在连接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松德海峡(至今仍然是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设立了关税;此项税收成为数百年来丹麦政府的一大收入来源,甚至曾经高达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二。直至1857年,在多个海上强权的联手施压下,此关税才被迫取消。
松德海峡
讽刺的是,埃里克在位后期,在多场战争及起义困扰之下,三国贵族都逐渐对他失去信心。此时埃里克竟然愤而“罢工”,出走到波罗的海中的哥特兰岛。贵族们也不甘示弱,选出埃里克的外甥克里斯多夫为新任国王。埃里克此后十年都留在哥特兰,当上了海盗,以掠劫波罗的海的商船为生。
哥特兰岛位置图
肆
称霸北欧:分配不均瑞典愤而独立,瑞典瓦萨王朝的崛起,成为波罗的海的霸主
不过,如同历史上很多联邦一样,卡尔马联盟很快遇到权力分配不均的问题。事实上,有些史家认为问题源于玛格丽特,指她由联盟的开始,已经颇为偏重丹麦,只是她能够凭借过人的能力和声誉稳住人心而已。无论如何,卡尔马联盟不再有一位国王及得上她的政治才能,确是事实。
瑞典
瑞典对于国王一直偏袒丹麦的利益,最终在贵族古斯塔夫·瓦萨的领导下,爆发独立战争。两年战争过后,瑞典军队基本上已经控制全国。1523年,古斯塔夫获选为瑞典国王,开始了瑞典的瓦萨王朝,卡尔马联盟亦随之瓦解。至于丹麦和挪威两国,则继续保持友好的共主邦联关系,一般合称为“丹麦—挪威”,直至19世纪邦联瓦解。
约1780年的丹麦-挪威
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波兰、丹麦和瑞典为了波罗的海的霸权发动多场战争。
瑞典在瓦萨王朝的统治下,越见强盛。有“北方雄狮 ”之称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间(1611-1632),更把国家带入欧洲强权之列。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瑞典人口虽少,但背靠高效率的行政系统和税收,支撑军事开支,加上极高质素、军纪严明的军队,得以称霸北欧。
波罗的海
最终瑞典基本控制了整个波罗的海。在这段时间内,瑞典将波罗的海称作“我们的波罗的海”。
瑞典帝国(1560-1815)
当时的欧洲,正爆发史称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全欧混战,古斯塔夫二世以其革命性的战术头脑,彻底改变了当时欧洲的军事战术发展,甚至使拿破仑都视他为偶像。
三十年战争
1630年,瑞典正式参战,其军队在德意志北部登陆后,在多场战役都以少胜多,长驱直进,让原本处于下风的新教联盟得以扭转局势。
瑞典王国
可惜的是,2年后,古斯塔夫在吕岑会战中,在带领骑兵冲锋时,身中多枪而死。虽然此役最终仍是瑞典军队取得胜利,但此后瑞典没能保住战果,并在1635年被迫退出战事。
瑞典王朝
尽管如此,古斯塔夫所建立的基石,让瑞典得以称霸波罗的海地区接近100年。古斯塔夫战死的11月6日,是现在瑞典每年纪念这位国王的节日。
瑞典获得的领土
那么,丹麦、挪威和瑞典最终是怎样成为今日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这几个独立国家的?
波罗的海及周边
伍
大北方战争:丹麦—挪威、萨克逊、波兰—立陶宛联邦和俄罗斯联手入侵瑞典,瓦解波罗的海大帝国
大北方战争:从上开始顺时针方向:纳尔瓦之役、迪纳会战、波尔塔瓦会战、甘古特会战、加德布施会战
1700年,丹麦—挪威、萨克逊、波兰—立陶宛联邦和俄罗斯联手入侵瑞典,以求瓦解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大帝国,史称大北方战争(1700-1721)。当时的萨克逊和波兰—立陶宛联邦为共主邦联。瑞典在英国荷兰(尼德兰)联合舰队的帮助下,炮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逼使丹麦在5个月内就退出战事。
大北方战争
瑞典维持霸权地位,对于友好的英国和荷兰的波罗的海贸易非常重要,而且北欧也是英荷两国舰队的海军军需品的主要来源,因而两国极力希望波罗的海维持现状。但是由于1701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两国此后都无暇提供军援。
荷瑞战争中的海峡战役于1658年11月8日展开。
接着,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立即转而向东,在爱沙尼亚登陆,并在纳尔瓦战役以10000人的兵力,大败三倍之众的俄罗斯军队。瑞典军队之后进入波兰,先后两次击败波兰—萨克逊联军,更在1704年推翻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为傀儡国王。1706年,瑞典军队在萨克逊再次打败奥古斯特的军队,奥古斯特被迫签字投降。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1707年,查理十二世率军入侵俄罗斯。不过,他正好遇到欧洲50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再加上俄罗斯实行焦土政策,决意不让瑞典军队获得任何补给。瑞典军队在饥寒交迫之下,退到乌克兰一带等候支援,但人数已削减一半。
查理十二世率军入侵俄罗斯
100年后的拿破仑,在领兵入侵沙俄之前,曾经仔细读过查理十二世的失败,不过似乎没有动摇他的信心。
彼得一世
另一边,俄国在彼得一世的领导下,几年间重整旗鼓。1709年,俄军在波尔塔瓦大败瑞典,查理十二世被迫撒退到奥斯曼帝国境内。
大北方战争
查理十二世在1714年才回到瑞典,在5年间,普鲁士也加入俄国一方,瑞典在波罗的海南部和芬兰的领土都已经被联军占领。虽然战事已经是回天乏术,但倔强的查理仍然不肯放弃,他两度率军挪威,最后在1718年一次围城期间,头部中枪而死。
骑兵
1721年,瑞典终与俄罗斯签订和约,从此失去波罗的海对岸的所有领土,北方霸主的地位亦被俄罗斯取代。
大北方战争后半部份的战事和领土变更
此后几十年,俄罗斯逐渐抢占瑞典治下的芬兰,并于1809年吞并芬兰全境。
芬兰
直至1917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际,芬兰才趁机脱离俄国独立 。
芬兰
陆
丹麦—挪威王国:挪威的易手与独立
1721年俄罗斯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土地
在瑞典独立过后,丹麦和挪威两国仍然保持着稳固的共主邦联关系。在宗教改革席卷北欧之际,国会权力因国内的乱局而被大大削弱,挪威国会更被解散,贵族失去选举国王的权力,令国家权力得以集中在国王手中。
彼得大帝时代的欧洲
1660年,丹麦国会亦被解散,意味着两国正式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实体,仅在名义上仍为共主邦联,一般称为“丹麦—挪威王国” 。由于丹麦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所以很多史料也会单以“丹麦”称呼。
丹麦
时间一转,来到拿破仑战争(1803-1815)期间,在法国和西班牙两国海军在特拉法加战役大败之后,丹麦舰队成为了欧洲唯一仍能与英国抗衡的海军。1806年,普鲁士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1806-1807)惨败,法军占领普鲁士全国,令丹麦的独立地位受到极大压力。
北欧
于是,英国在1807年突袭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丹麦一心恪守中立,完全没有料到英国入侵,仍然停泊在码头的舰队束手就擒,全部被英军接收。虽然丹麦因而投向法国,但丹麦本来陆军实力就不强,在失去海军后已经再无法造成威胁。
曾是俄罗斯帝国一部分国家
在战后的维也纳会议,丹麦—挪威因为站在拿破仑的一方而被视为战败国,被迫割让挪威本土予瑞典。不过,原本在法理上属于挪威王国的冰岛和格陵兰,却转至丹麦的名下,格陵兰至今仍然是隶属丹麦的自治领 。
丹麦-冰岛-格陵兰
但是,挪威在内外的政策上,都与瑞典有很大的差距。挪威向来以北海贸易为重心,自然较为重视与英国的关系,但瑞典的经济却是以波罗的海贸易为主,因而靠拢德国。19世纪末,英德两国的竞争越演越烈,加上民族主义的兴起,瑞典又难免在利益上倾向瑞典本土的产业,导致挪威的分离主义日益强盛。
挪威北部
1905年,瑞典政府同意与挪威政府谈判,前提是挪威需要通过独立公投。8月出炉的公投结果,竟是绝大比数的368208票(99.95%)支持、184票(0.05%)反对,投票率亦高达85%,可算是历史上最大比数通过的全民公投之一。10月,瑞典和挪威两国分别通过解散共主邦联。11月,挪威再次进行公投,并以97%的票数支持通过实行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国家包括挪威
柒
冰岛独立:背后又有英国的影子
最后要说的是冰岛,冰岛在维也纳会议后,划归丹麦。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4月9日向丹麦宣战,随即海陆两路入侵,德军在6个小时内就攻至皇宫门外,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与全体内阁决定投降。德国并且随即入侵挪威。
北欧
为了不让纳粹德国取得冰岛,作为在大西洋上的跳板,盟军于是提出派兵保护冰岛。但是,冰岛政府以恪守中立原则为由拒绝。不过,阻止德国取得冰岛,对盟军而言实在太为重要。于是,英军在5月10日发兵入侵冰岛,冰岛政府虽然向英美发出强烈抗议,但对内则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双方皆无死伤,除了英军有一人在行动期间自杀。英美两国军队之后在冰岛驻扎,最多达30000人,直至二战结束。
二战中德军
1944年,冰岛公投决定地方前途,并以97%赞成通过独立。国土仍然被纳粹德国占领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收到消息后,也向冰岛发出贺电。
冰岛位置图
冰岛于是成为了北欧最年轻的国家。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