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书单《约翰·克里斯托夫》
内容简介
该书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它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它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同时发表了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试读
第五卷
第一部
火车进站的时候,在一条黑暗的地道里停住了。克里斯托夫把脸压在玻璃窗上,看起来脸都压扁了,但还是什么都看不清楚。他转过身来看看同车的旅客,想从他们的眼神中找到一个可以谈话的伙伴,好打听到了什么地方。但他们还没有睡醒,或者装作在睡,一脸的不高兴,谁也不动一动,没人管停车的事。克里斯托夫看到这一片死气沉沉,不免大为意外,这些目中无人、表情迟钝的家伙,简直不像他想像中的法国人!结果他只好灰心泄气地坐到旧提箱上,随着火车的颠簸而摇头晃脑,晃得自己也昏昏沉沉地入睡了,一直等到乱哄哄的开门声才把他吵醒……到巴黎了!……旅客都下车了。
他挤人,人挤他,就这样他挤到了出口,推开了要提行李的搬运工。像心眼多的乡巴佬,他以为人家都想偷他的东西。于是他就扛起那口宝贝箱子,也不管撞了人惹起前后左右的吆喝,只顾一个人在人丛中挤出一条路来。最后,他总算挤到了巴黎黏糊糊的街道上。他担心他的行李,担心找不到住的地方,担心给来往的车辆撞倒,结果竟没有看看市容。头一件事是要找间房子住下。车站附近并不是没有旅馆,四面八方,客店的招牌在煤气灯下闪闪发光。克里斯托夫要找一家最便宜的;但看起来没有哪家他住得起。好不容易他在一条侧街上看到一家不太干净的客栈,楼下就是经济餐厅。招牌上写的是“文明客店”。一个胖子只穿一件衬衣,坐在一张桌子前抽烟斗;一见克里斯托夫进门,赶快跑了过来。他一点也听不懂年轻人说的德国法语,但一眼就看得出他是个粗头笨脑、初见世面的德国人:他不让人提他的行李,费了好大的劲也说不清楚他的意思。胖子就把他带上气味难闻的楼梯,走进
一间不通风、靠天井的房子。胖子少不了要吹嘘几句,说房子安静,听不到外面的嘈杂声,并且讨了高价。克里斯托夫听不大懂,又不了解巴黎的生活水平,肩膀还给箱子压痛了,就一口答应,要一个人自在一下。但胖子一走,他才发现房间脏得触目惊心;为了免得心里难过,他匆匆忙忙用油腻的脏水洗了一个脸,就出去了。他拼命想眼不见为净,鼻子不闻就不臭,何必自寻烦恼!
他到了街上。十月的雾浓得刺鼻,闻起来有股陈旧的巴黎味,那是郊区工厂吐出的烟味和城区居民呼出的污浊空气交织而成的。十步之外,什么也看不见。街上的煤气灯光摇摇晃晃,有如风中残烛。在半明半暗中,人潮挤来挤去。两辆马车迎面而来,互不相让,于是妨碍了交通,人潮就像给闸门挡住了。马蹄在冰冷的泥浆里溜来滑去。马车夫互相咒骂,电车又按喇叭又摇铃,吵得人耳朵都要聋了。这片喧哗,这种拥挤,这股气味,使克里斯托夫痛苦不堪。他刚站住一下,马上就被后面的人推得向前走,卷入了人流之中。他走到斯特拉斯堡大街,什么也看不见,到处碰到的都是过路人,使他张皇失措。他从早上起就没有吃东西。但他到处看到的咖啡店都挤得人山人海,使他觉得胆小,又倒胃口。他问一个警察。但他说话太慢,警察不耐烦听完,耸耸肩膀,就转身走了。他机械似的继续向前走。有些人站在一家店铺前。他也像他们一样机械地站住了。那是一家卖画报和明信片的商店,陈列了一些少女的照片,有的只穿衬衣,有的连衬衣也没有;画报的插图都是些低级下流的笑话。几个孩子和年轻的女人看着画报,并不把这当一回事。一个红头发的瘦姑娘看见克里斯托夫全神贯注,若有所思,就主动过来找他。他瞧着她,心里莫名其妙。她拉住他的胳臂,傻里傻气地笑了笑。他挣开了她的手,赶快走开,脸都气得红了。音乐咖啡厅一家接着一家,门口的广告上画着奇装异服的滑稽演员,想要招徕顾客。人越来越多;克里斯托夫看到这么多不怀好意的面孔,鬼鬼祟祟的闲人,油头粉面、气味难闻的妓女,觉得恶心。他感到浑身发冷。疲倦、虚弱、厌恶,越来越紧地缠住他的身心,使他头昏眼花。他咬紧了牙齿,加快了脚步。他离塞纳河越近,雾也越大。车马拥挤得把交通都堵塞了。一匹马滑倒在地上,侧身躺着,马夫拼命用鞭子打它,要它站起来;可怜的牲口给缰绳绊住了,挣扎了几回,又无可奈何地倒地,动也不动,好像死了一样。这个司空见惯的场面对克里斯托夫的满腔愤恨说来,正如满满的水杯里再加上一滴,水就溢出来了。这头可怜的牲口在大家冷漠无情的眼光下抽搐受苦,使他感到无边苦海中的微不足道——一个小时以来,他压制不住自己对禽兽不如的芸芸众生的反感,对这污浊的空气、对这不道德的世界,他再也忍受不了,满腔的愤怒如火山爆发一样,奔腾咆哮,使他连气都喘不出。他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过路人见了不免奇怪:这个大孩子怎么痛苦得脸都痉挛了。他一直往前走,满脸的眼泪也不擦掉。人家站住来看他;他以为这伙人对他不怀好意,其实,如果他能看透人心的话,也许他会发现:有些人虽然难免有几分巴黎人说反话的习惯,倒并不是没有同情心的。但他什么也看不清,他的眼泪已经使他视而不见了。
话说那年读过那书的心得4:《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后感
可以说我是二次才把《约翰•克里斯托夫》读完的。查看当年写的读后感也是乱糟糟,今天边回忆边整理,记忆浅浅,此时正翻看,尤其着重看了一下折角、划线的部分 那应该是触动我心灵的地方。
2019年写了两页未写完的读后感
第一眼看到快递过来的《约翰•克里斯托夫》时,那种“这么厚”的感觉依然记忆犹新。看了开头几十几页后不喜欢,然后一弃三年,因为开头都是大段大段的似乎是哲学的描写,不符合自己的读书偏爱。今天回头看挺好的,差点失之交臂,缘分是切割不断的,多远都能遇见。
说起《约翰•克里斯托夫》,还是因为一眼瞄向电视正好看见董卿在说,《约翰•克里斯托夫》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我因为喜欢董卿所以一刻没耽误的跑去淘宝下单。董卿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苦难、磨难,我们现在所受的挫折没有什么,生活中各类烦恼、忧伤,都是生活的调味剂而已,只有你看了《约翰克里斯托夫》,你才能知道什么叫做磨难。
在微信读书首页推送看到了《约翰•克里斯托夫》,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又打开,不知是那句话打动我或者那时心情适合读克里斯托夫,然后我是连听书在翻阅实体书,终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书读完了,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作者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也主要是因为这部作品照顾。在这部作品中,罗曼·罗兰以贝多芬为蓝本,借克里斯托夫的经历表现了每一个天才人物放下过去,开拓未来的经历。
克里斯托夫生在一个于音乐世家,父亲梅希奥是一位演奏家,爷爷约翰·米希尔是有名的乐队指挥,母亲路易莎是一个不放过任何活计的厨娘。一次偶然的机会,梅希奥发现了克里斯托夫的音乐才能,并无休止地训练儿子。梅希奥酗酒又肆意挥霍家产,克里斯托夫十二岁左右就成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梅希奥德死亡成为克里斯托夫走向成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从亲人的离去中更深刻地认识死亡。
克里斯托夫的一生真像董卿说的一样,是苦难多殊的,但他也是幸运的,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获得他一个朋友——奥利维。在克里斯托夫陷入迷茫的时候,二人遇见,奥利维用渊博的知识给予克里斯托夫帮助,指点其迷津,共患难、互勉互励。指点其写作,“让其走向普通的人民,描写日常生活,最渺小的人也有无限大的心灵”。奥利维死后,克里斯托夫逃离伤心地巴黎,重遇葛拉齐亚,在消沉中逐渐调整过来,变浮躁为内心恬静,将心灵的韵感化作音符,赢得世人认可,成为音乐大师。
克里斯托夫,性格不完美,我在阅读的时候,有时候被他气得腹中沉郁,怎么就这么的迂腐不知转圜,就不能圆滑点,都吃不上饭了还坚持个什么?真是不识时务我看我的书中写了好多傻字,可见我的气愤。感情生活更是乱糟糟的,除了音乐上有所建设,其它的无可取之处,和普通人一样一样的,但他坚持音乐发展的韧性是值得学习的,他是思想上的巨人,也是为理想奋斗的巨人。
他性格,天真、专横、过激、莽撞毛躁。为了生存写音乐评论,坚持己见,直言直语,与所有人对立。写过后也不看报纸(不像我写过头条后无数次的翻看),蠢笨的让我想钻进书里狠狠的揍他一顿解解恨。克里斯托夫有气人的一面,也有让人敬佩的一面,他不管多么的贫困,对他的母亲很是照顾,在中国百善孝为先的教育下,他做的让人敬佩。在读到克里斯托夫刚搬离他出生的房屋时,我突然感悟到,虽然家境普通,但每年都能买些喜欢的书并能在闲暇时看自己喜欢的书,不收拾家务,是家里爱人和公公婆婆的大度,应该知足,瞬间,属于婚后小女人的戾气似乎一下子少了很多。
看过这本书我感觉应该写点什么,可是絮叨了这么半天,好像也没出什么子鼠丑牛来。都说读书读的是自己,评论也是评的自己,读后感也是写的自己。可我写的什么?书中说:每个人都在将心比心地看世界。还说:朋友一定要交好人,交那些爱美好事物而没有其他企图的老实人。
克里斯托夫,内心波涛汹涌,与生活与热爱的音乐作斗争,有愤懑,有自卑、有自傲,今天激情高涨明天消弭低沉,点点滴滴,絮絮叨叨,在无尽的矛盾和情感中挣扎起伏,最终化为宁静。深爱的葛拉齐亚以朋友的身份陪伴克里斯托夫,相爱却不结婚,她死于埃及,他死于巴黎,为什么呢?一个人奋斗了一生,这是生命的意义。
我的家今早雪后景色
相关问答